10月29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在广州召开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专家座谈会,听取相关行业专家对我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同志,各处室及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厅“1+8”规划项目牵头处室规划编制联络员及承担单位相应项目负责同志近100人参加会议。
汇聚各方智慧▶▷科学谋划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新发展蓝图
座谈会上,深圳市房地产和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锋,中山大学教授李郇,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院长陈前虎,清华大学教授刘建国,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叶凌,中山大学广州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建国,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陆建新,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宇江,XAA建筑事务所、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冼剑雄等10位专家先后发言,分别结合各自专业领域,就做好我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四五”规划编制提出意见和建议。
会议认为,专家们发言分析情况客观深入、提出意见建议有价值有启发,厅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纳,并在我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各项“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继续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汇聚各方智慧、谋划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新发展蓝图的过程。
科学谋划重点▶▷引领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如何编制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十四五”规划?会议指出,要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总体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好“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等重大机遇,聚焦我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战略性、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深入研究,科学谋划“十四五”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发展重点,以高质量的“十四五”规划引领推动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特别提出,首先要把战略引领与落地见效相结合。立足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找准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参与国家及省战略部署的契合点和突破口,不折不扣推动国家及省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在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同时,要将长远谋划与近期推进相结合。准确把握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性差异,找准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发力点,各项指标设置要充分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要与基本省情、发展阶段、客观规划、社会期待相契合,切实增强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
还要把补齐短板与提升品质相结合。针对性提出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有效政策和具体措施,为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打基础、布好局。
坚持目标导向▶▷提升民生保障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此次,我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十四五”规划编制任务围绕事关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关键性重大问题开展规划编制,包含1个综合性规划和聚焦住房发展、城市建设、建筑业及行业信息化4个专项领域的8个专项规划。
如何精准发力、落地见效?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人介绍,要把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要聚焦“双区”建设工作,支持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建设,继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和“放管服”改革。聚焦民生问题,研究出台后疫情时代绿色建筑发展、健康城市建设、加快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城市空间环境改善和品质提升等的政策措施,提供更高质量的民生保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同时,要聚焦解决污染防治问题,研究出台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现“长制久清”、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效能提升、生活垃圾规范管理、建筑工地扬尘治理等污染防治的政策措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还要聚焦推动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出台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房地产调控等政策。防范重大风险,研究出台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维护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专家观点
深圳市房地产和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锋:
一城一策、精准调控 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
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是保障“十四五”期间广东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主要内容,要从土地、金融、税收、住房租赁、住房保障等多个方面完善房地产调控手段、改善调控方式。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一城一策”工作方案,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监测系统,精准实施调控政策。
在住房保障、住房租赁和市场管理等方面,结合我省实际情况,要因城施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开展城镇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解决好城镇居民的住房改善问题。对我省部分城市,要加强对城中村统租经营的指导,大力推进城中村规模化改造,促进城中村居住功能提升。
还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更好地服务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广东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为宏观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山大学教授李郇:
以农房为核心提升农村建设风貌 构建乡村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从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城镇以及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农房为核心提升农村建设风貌,抓住农村长期存在的既有农房改造需求契机,以农房风貌改善推动村庄风貌的提升,改变广东有新房无新貌的状况。建议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分级分类治理专项行动,推进以源头减量、就地消纳为主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补全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短板。
以建设完整社区为目标,在城市社区及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推动将党的基层组织逐步下沉到社区、自然村或村民小组,完善群众参与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制度化渠道,凝聚群众共识、塑造公共精神,推动形成政府社会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院长陈前虎:
借鉴“浙江经验”低成本实现高品质发展
如果将经济发展比作一场比赛,那么上半场是各地拼速度和规模的低端工业化时代,进入下半场之后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可通过建设特色小镇、美丽城镇、未来社区等一系列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打造生活服务圈、产业生态链等公共服务品,通过高品质的城镇化推动高质量工业化,以低成本实现高品质发展。
浙江省进入“下半场”后,通过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吸引大量高科技人才流入,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广东省住建“十四五”规划编制有值得借鉴参考的作用。
为推动规划编制落实,要明确目标愿景,运用科学方法论,采用科学技术体系。体制机制的构建是根本保障,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保障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清华大学教授刘建国:
城乡统筹、因地制宜推进垃圾分类向纵深发展
广东省垃圾分类工作基础扎实,开局良好。“十四五”规划编制中,应制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科学的行动计划,更加突出“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和精准施治,继续为全国垃圾分类创造经验作出表率。
针对厨余垃圾,在适度适量分类基础上稳步有序推动处理设施建设,先对现有处理设施运行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和诊断评估,完成技术改造、优化提升和潜力挖掘,再进一步补齐全省厨余垃圾处理设施短板并打通处理产物利用链条。
适时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从“量变”走向“质变”。加快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逐步将可回收物纳入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并实现统一监管,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长效机制,推动可回收物回收行业转型升级。
在科技支撑基础上明确垃圾焚烧飞灰与炉渣处理技术路线,合理布局并加快推进设施建设,保障垃圾焚烧飞灰和炉渣安全处置与利用,解决好垃圾焚烧“最后一公里”污染问题。加快以市政污泥为代表的其他城市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设施建设,结合广东省各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形成污泥处理多元化、生态化、产业化技术格局与运作模式。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
海绵城市为解决城市内涝和水污染提供新思路
城市内涝治理应纳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任务,广东省各城市应尽早谋划,结合实际制定治理目标和系统化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为解决城市内涝和水污染提供新思路。深圳、珠海是全国海绵城市试点,成效显著,广东省应及时总结经验,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在全省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确保效果稳定,实现“长制久清”。还要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推动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同时,污水系统提质增效应作为“十四五”期间的重点任务,深入排查管网,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和混错接改造工程。加快推进雨水污染治理,要特别重视体制机制建设,这对实现城市污水系统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对于“十四五”规划编制,提出几点建议:最大限度发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按照系统化思路推进水系统建设工作;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合理确定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及时进行规划跟踪评估,保障治理成效。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叶凌:
借助绿色建筑 推动建筑产业升级转型
围绕产业高质量转型,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产业自身,夯实质量技术基础,构建包括计量、技术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的基础体系,推动落实终身责任制、工程质量保险、房屋评估鉴定等特色工作。二是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以绿色建材作为绿色建筑的基础支撑。三是向建筑生命期后半段延伸,以对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更新改造解决存量问题。
我国发展绿色建筑过程中,较多精力放在硬件建设上,如标准规范编制、标识工程评审、成套技术确定、成本增量分析等,而在管理制度建设、人才团队培养、绿色文化创建等“软件”建设方面仍不够,建议在继续发展“硬件”的同时,结合“软件”的开展。
中山大学广州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建国:
加快推进住建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发展
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建设,广东在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向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发展中取得显著进展,但与既定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与现代先进的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不够。
目前广东住建各领域数据库较多,亟需建立数据库建设标准、数据格式标准、信息交互标准等,打通数据库孤岛。建议在我省住建信息建设基础上,向数据可视化呈现、跨数据库协同分析、智能化辅助决策等方向开展数据深层次挖掘与应用。同时,加强信息安全管控,应用“区块链”“5G”等先进信息加密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从数据、流程、设备、网络等方面优化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同时,当前广东城市安全防控、城市应急防灾减灾与国防动员等均涉及住建领域,建议针对安全生产重点区域建立可模块化、可移植复用的传感监控网络系统,防范公共安全风险。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陆建新:
深化改革助推 广东建筑行业实现新跨越
根据对建筑行业变化趋势和广东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结合自身工作所做的探索和实践,“十四五”规划应聚焦大力推广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提升民生保障工程品质;推广钢结构智能制造,改进建造方式和效率;推广实用新型建筑,解决城市改造工程难题;推广应用新技术,抢抓新基建机遇等方面。
“十四五”期间,全省住建事业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政府服务监管转型力度。一方面要持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当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正在全面实施建设工程企业资质优化服务“零跑动”,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便利度和满意度。另一方面,加大质安监管改革力度,建议积极推广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规范结建式人防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竣工验收备案工作,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宇江:
培养新型建筑工业化专业人才
一要强化改革引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建筑业市场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方式,同时研究出台推进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智能建造发展的优惠政策,降低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用地成本。二要强化信息化、数字化引领,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建筑业全产业链条优势和装配式建筑全过程实施能力的大型建筑企业。三要加大技术创新,研发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同时建立覆盖全省的建筑材料集采平台,利用互联网5G、人工智能、卫星定位等技术建设数字物流系统,提高材料采购效率。
还要大力培养新型建筑工业化专业人才,深化建筑用工制度改革,完善建筑业从业人员认证制度以及技能水平评价体系、职称评审体系;积极引进和培养致力于BIM技术应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交叉融合的领军人才和产业工程师、产业工人等。
XAA建筑事务所、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冼剑雄:
强化本土设计力量 建设岭南特色精品工程
当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综合集约开发模式TOD已在多个城市推广,如何统筹协调发展TOD模式,对于大湾区的持续发展将是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城市更新过程中,旧村、旧厂改造如何保存原有城市肌理文脉,并不断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激发旧城活力,值得更多思考和探讨。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在相对偏远落后的乡村地区仍存在很多发展空间,这些地区难以适用珠三角的普遍经验做法,需进一步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继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有岭南特色的绿色生态美丽乡村。
建议加强优秀设计的引领作用,要兼收海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更要充分利用好本土设计力量。一些本土的优秀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的专业能力和设计思想已相当成熟,更有深厚的家园情怀,可推动建设更多有岭南本土特色的精品工程。(撰文:张子俊 刘洁 岳建轩)